两张收条,是天全县档案馆的镇馆之宝。收条的主人,是天全县始阳镇的村民山映和。收条记载着红军长征时期发生在天全的一个真实故事。
1935年,中央红军在强渡大渡河、飞夺泸定桥后,中革军委要求先头部队疾驰80里,率先拿下飞越岭,打开北进天全、挺进夹金山的必经之路。为抢占先机,部队放弃辎重,翻山越岭,等赶到天全时物资早已消耗殆尽,连日鏖战,更是让战士们陷入极度饥饿和疲劳。更何况,他们还即将翻越长征中的第一座大雪山——夹金山。
俗话说,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筹集军粮,成为翻越大雪山的基础保障,事关战士生命安全。为此,6月10日,朱德总司令在天全致电各军团首长,要求“为实现与四方面军会合的任务,除下述部队外,各兵团今十号各在现地不动,并每人须补足七天粮食,加以途中添补,期于到懋功时能余粮四天”。然而,早在红军到达天全之前,国民党反动派就四处散布谣言,许多群众因此惧怕红军,听闻红军要来,纷纷出走躲藏。
粮,怎样筹?哪里筹?困难重重,但这并没有难倒红军。中央红军进入天全后,焚毁地主的田屋契约,解救关押的无辜群众,以实际行动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恶意宣传,让老百姓意识到“红军是在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”。红军将士们一边耐心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,动员当地民众回家,一边发布筹粮公告,分组编队,挨家挨户上门筹粮。看到红军战士买卖公平、纪律严明,与敌军的抓拿抢骗形成了鲜明对比,老百姓也慢慢明白了:红军,原来是自己的队伍,是劳苦大众真正的救星。就连蒋介石给刘湘的饬令电文中都说:“据报,朱毛匪部窜川西时,对人民毫无骚扰,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,每取一个,必置铜钱一枚于土中。”红军与民相亲的形象深深印入当地群众心中,为支持红军,他们宁愿忍饥挨饿,也要拿节省出来的粮食支援部队,村民山映和便是其中之一。
当年的山映和双目失明,深受地主迫害,一家4口生活艰难。来到天全的红军打倒了地主,赶跑了恶霸,让他和所有穷人都翻了身、建了屋、分了地。眼前的一切,让山映和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。怀着对红军的信任和热爱,他们全家将省吃俭用节约出来的粮食全都送到了区苏维埃政府。
一粒粮食一颗心,粒粒粮食暖军心。作为翻越夹金山前最后一次在汉族聚居区开展的大筹粮,天全这片土地发挥了它自古有之的“粮仓”功能。据史料记载,当年天全人口仅8万余人,但中央红军在天全的十余天内,天全人民就为红军筹粮20余万斤,同时筹集食盐、生姜、辣椒等大量御寒物资。而后来南下红军在天全期间,天全人民更是倾其所有,为红军筹集粮食多达300余万斤,成为老百姓口中世代相传的“红色粮仓”。
当年取之于民,今日必当还之于民。还之于民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。当年的“红色粮仓”,是人民群众拥护红军、支援长征的历史见证。而今天,我们早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。
迈步新长征,尤其需要我们真正把粮食安全放在国家安全的基础地位,高标准建设新时代“红色粮仓”,壮大国家“粮袋子”,鼓起群众“钱袋子”;尤其需要我们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“血浓于水”的关系,全面发动群众、切实尊重群众、充分依靠群众,不断汇聚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;尤其需要我们继承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,让穿越时空的红色之光照亮前行之路,让长征精神引领我们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远方。
(作者单位: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雅安夹金山分院)